铭记历史屈辱,汲取复兴伟力 ——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,我们观看九三阅兵所感

时间:2025-09-04 08:52 编辑:向杨宁      四川新闻

‌历史的钟声,在新时代的回响‌

9月3日上午8点,由通川区北岩寺社区组织,达州市中小微企业商会、达州益康护理公司、汇达幸福公司等50多名党员及企业家代表人士聚集红旗电影院直播厅内肃然静坐,集中观看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”。这一刻,我们不仅是在观看阅兵,更是在触摸一个民族从血火中淬炼出的灵魂。

大家目睹阅兵,震撼难以言表。整齐队列踏出强国底气,先进装备彰显雄厚实力,自豪感在心底无限蔓延,祖国未来,必定更加辉煌!

历史的回响,总在关键节点激荡起民族的深沉记忆。当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旗帜再次飘扬,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回望那段山河破碎、浴血抗争的岁月,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的牺牲与奉献,更是为了从历史的屈辱与荣光中,汲取继往开来、振兴中华的不竭动力。

血色丰碑,屈辱与抗争的辩证法‌

1931年九一八事变,日本关东军悍然炮轰沈阳北大营,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;1937年七七事变,全面抗战爆发,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亡境地。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中,超过3500万同胞伤亡,930余座城市被占,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(按1945年币值计算)。南京大屠杀中,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屠戮,尸横遍野的场景成为民族记忆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。这些冰冷的数字与残酷的史实,不是泛黄的故纸堆里的文字,而是镌刻在民族骨血中的“屈辱印记”

它警示我们:落后就要挨打,软弱必遭欺凌。然而,中华民族从未在屈辱中沉沦。从杨靖宇“腹中满是草根与棉絮,仍死守阵地”的不屈,到赵一曼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”的决绝;从平型关大捷打破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抗战士气;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坚守到敌后战场的游击神兵,四万万同胞用血肉筑起“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”的钢铁长城。

胜利的密码,精神基因的当代显影‌
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。这场胜利,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百年的民族耻辱,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,更让“团结奋斗”成为中华民族刻入基因的精神密码。铭记历史屈辱,不是要延续仇恨,而是要以史为鉴、面向未来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”当我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遇难者姓名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,在“万人坑”遗址触摸冰冷的骸骨,在滇西抗战纪念馆聆听老兵讲述弹尽粮绝时的冲锋,这些具象的历史记忆,化作了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深刻教训,更成为激励我们“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”的精神火种。今日之中国,已非昔日之中国:GDP突破126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;高铁运营里程超4.5万公里,占全球总量的70%以上;“奋斗者”号万米深潜,“嫦娥”奔月、“北斗”组网,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坚定有力。这些成就的背后,正是无数中国人将历史屈辱转化为奋斗动力的生动写照。

因为记得“甲午海战”的折戟沉沙,所以矢志建设强大海军;因为目睹“两弹一星”研发的艰难,所以坚持自主创新、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
复兴的维度,从记忆到行动的跨越‌

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,抗日战争的历史启示依然照耀前路:唯有团结,才能抵御外侮;唯有自强,才能捍卫尊严;唯有奋斗,才能开创未来。从塞罕坝人用三代青春筑起绿色长城,到扶贫干部踏遍千山万水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;从抗疫工作者白衣为甲守护生命,到航天人日夜攻关让“天宫”遨游太空。

铭记中华传承,永恒的进行时‌

新时代的奋斗者们,正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。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抗日战争胜利的荣光属于过去,民族复兴的使命就在眼前。让我们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契机,将历史的屈辱化为心中的警钟,将先烈的精神注入前行的脚步,在铭记中传承,在传承中奋进,让“振兴中华”的呐喊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回响!

走出影院时,秋阳正暖。80年前的血色黎明,已化作今日的朝霞满天。那些在直播厅里悄悄拭泪的瞬间,那些在"请党放心"宣誓时攥紧的拳头,都在诉说同一个誓言:历史屈辱的终点,永远是民族复兴的起点。(作者:李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