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笔记:从备课到实践,我们这样读懂乡村

时间:2025-08-01 14:20 编辑:向杨宁      四川新闻

炎炎夏日的七月,麦浪翻滚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。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安乡韵·圣沣实践队的11名实践队员带着笔记本和疑问,踏上了前往圣沣食品集团山东基地的旅程。从出发前的资料研读,到田间地头的实地走访,他们写下了一本沉甸甸的“乡村振兴笔记”。

备课:在数据里触摸乡村脉络

“圣沣集团年出栏肉鸭1.5亿只,带动5万人增收——这组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?”实践队的首次备课会上,一名实践队员指着企业资料上的数据问道。出发前一周,实践队员们把圣沣集团的发展历程、产业链布局做成思维导图,在宿舍的白板上反复推演:从2010年寿光基地起步,到如今横跨山东、安徽、内蒙古的产业聚落,这家企业如何让一只鸭子串联起乡村振兴的链条?

“‘公司+农户’模式是关键。”“但农户真的能稳定受益吗?标准化养殖会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?”带着这些疑问,实践队员们设计了12份调研问卷,既有针对养殖农户的收入明细调查,也有对企业技术员的访谈提纲。出发前夜,宿舍灯光下,她们把“五统一管理”“密闭笼养技术”等专业术语标红,“明天见真章”成了彼此的约定。

a22ced7de5a0a608726fbd89dc5ec5c

图为实践成员参观圣邦食品有限集团并记录。田韵供图

实践:在鸭棚与车间里读懂共生

寿光基地的清晨被鸭苗的叫声唤醒。实践队员们跟着养殖户张大叔钻进密闭养殖棚,智能温控系统显示26℃,饲料传送机规律地输送着颗粒料。“以前自己养鸭,防疫不过关就赔本,现在公司统一供苗、供料,我们只负责照管,一只鸭能稳赚3块多。”张大叔的账本上,去年收入突破10万元,实践队员们在笔记上写下:“企业搭建的平台,让农民从‘靠天吃饭’变成‘按单生产’。”

7fc7abb7c698cf6f3c7df8fc7196d37

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寿光养殖基地 田韵供图

离开寿光基地,实践队员们马不停蹄赶往定陶加工车间。流水线正将分割好的鸭胸肉装箱,“这些要发往绝味的工厂,我们每年给他们供3亿元的货。”车间主任指着包装上的二维码,“从鸭苗到成品,一扫就能看到全程记录。”实践队员们注意到,车间里有20多位周边村庄的妇女,她们经企业培训后上岗,月薪4000元左右。“既能照顾家,又能挣钱,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包装组的王大姐笑着说,这让实践队员们对“家门口就业”有了更鲜活的认知。

4421344d2dd41ee9b165d30b7d51cee

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定陶鸭肉加工车间 田韵供图

午后,实践团抵达砀山基地,“梨园养鸭”模式让大家眼前一亮。万亩梨园间,鸭群在果树下啄食害虫,粪便成为天然肥料。“这是生态循环的活教材!”实践队员们蹲在梨园里,认真记录着土壤PH值,“企业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,让乡村资源活了起来。”

思考:从一只鸭子看乡村振兴的辩证法

傍晚时分,实践队员们在临时住处开起了“头脑风暴会”。“圣沣的‘中药保健鸭’卖得比普通鸭贵20%,这说明创新能提高附加值,但中小农户很难搞研发,必须靠企业带动。”

讨论中,大家逐渐理清了逻辑: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,解决了农户“养不好、卖不出、赚不多”的难题;而乡村提供的劳动力和生态资源,又为企业发展筑牢根基。就像那只参芪草本鸭,既需要企业的技术研发,也离不开乡村的养殖环境,这是双向奔赴。

9b8b37bc536457a6a9cc9cdf30cf61b

图为实践队员与工作人员一同讨论 刘飞扬供图

当天最后一站,实践团来到圣沣集团的动保中心,技术员正通过远程系统监测内蒙基地的鸭群健康。“数字化让养殖更精准,也让农民更轻松。”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实践队员们突然明白,乡村振兴不仅是“土味”的坚守,更是“科技味”的融合。

从寿光的养殖棚到砀山的梨园,从车间流水线到农户的笑脸,实践队员们读懂了: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企业、农户、土地之间的默契共生。就像那只从乡村走出的鸭子,既带着泥土的芬芳,也藏着创新的力量,正飞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
49e175dd6474e5c7375ba3870f0f5b2

图为实践队员与圣邦食品有限集团合影 田韵供图

写稿:王浩文 田韵